常态化防疫不松懈∣规范实施防疫消毒很重要
2022年即将过半,自开春以来国内高位发展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逐步趋稳。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新冠病毒依然存在新一轮突变的风险,防控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依旧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图:新冠防疫宣传资料
防疫消毒是控制和阻断新冠病毒横向传播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实施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的预防性消毒工作,是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重要课题。实体经营场所的防疫消毒工作,可以从“人-物-空气环境”三个维度入手,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门下发的消毒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科学精准的落实各项措施。

图:国家卫健委网站截图
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消毒剂使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遵循“五加强七不宜”,真正做到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
五加强
1:隔离病区、病人住所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增加消毒频次;
3: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加强清洁消毒;
4:垃圾、粪便和污水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5:做好个人手卫生。
七不宜
1:不宜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
2:不宜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3:不宜直接使用消毒剂(粉)对人员进行消毒;
4:不宜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粉)进行消毒;
5:不得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空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6:不宜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
7:不宜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大于1000mg/L)做预防性消毒。

图:防疫消毒宣传漫画
规范化防疫消毒很重要,是关系到当前中国“动态清零”新冠疫情防控总方针能否得到有效贯彻的基本保障。在实施场景防疫消毒时,我们一定清晰的知道场景防疫消杀要求,针对性的实施,早在今年3月底,上海市就发布了针对办公楼宇、建筑工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家庭场景、农贸市场、综合性商场、社区、学校以及养老机构等十大重点预防性消毒场景的指标性防疫要求,也是基于“人-物-环境”三者制定。
针对新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例如就室内空气的消毒方式与要点,及消毒剂及浓度方面做了详细的实施规范;要求开窗自然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不能开窗通风或通风不便的,可使用电风扇、排风扇等机械方式通风,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并且持续开机消毒,在消毒器械方面,建议使用纳米级雾化设备及等离子消杀设备。

图:布科思机器人在冬奥赛场
新冠病毒全球传播已近三年,致近5.4亿人感染,死亡病例也超过630万例(彭博社截止6月10日数据),众所周知,中国是新冠防的优等生,在西方等诸多国家纷纷“放弃抵抗”,躺平的背景下,中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武汉保卫战、西安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两年多以来,我们在抗疫取得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尤其是在防疫消毒机器人等诸多“黑科技”的共同参与,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防疫取得惊艳世界的成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北京冬奥会的闭环内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消毒是新冠防疫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要清晰的知道目标消杀场景的各项指标要求,规范化实施。如使用雾化消毒机器人对场景进行喷雾作业,必须按照“五加强七不宜”的原则;做到不对室外、外环境等大规模的喷洒消毒液,不得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空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等。

图:各种类型的消毒机器人产品
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明确发生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开展的消毒,是预防感染、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是疫情防控中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防止过度消毒和无效消毒,莫让消毒变投毒是实施的总原则,像车站、机场、医院病房等场所难以做到人员清场防疫消毒,建议采用等离子消毒设备等,可实施人机共存防疫消杀。
防疫消毒只有匹配不同场景的定制化消杀方案,科学规范的实施,才能精准有效的达到预期消毒效果,也才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