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泉州德化:上善若水 传递警民鱼水情
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博大、纯净、温馨、力量。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工作中,泉州市德化县公安局上涌派出所学习“水”之品性,探求“涌”之内涵,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致力于打造“上善若水·‘涌’毅笃行”基层治理品牌,用心描绘警民鱼水情深的和谐画面,全力服务保障上涌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获评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水润万物
“小调解”造就“大和谐”
水本柔,众人皆知也。
去年11月,门头村民因为邻里土地纠纷,双方爆发激烈矛盾冲突。接警后,派出所民警快速赶到现场,调查、调停。
查明情况后,民警就近找个地点,向村民借张桌子、几把椅子,让村干部泡上一壶水,沏上一杯茶,请矛盾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进行“谈判”。茶一喝,话一说,理一辩,心中的火气就像茶叶一般,冲着冲着,就变淡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几十年的恩怨了,如果没有民警的耐心劝导化解,我们这个结也许永远解不开!”村民说。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农村山林纠纷、土地纠纷、宗族矛盾多发,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转化为违法犯罪案件。对此,上涌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创新构建“4+17+N”多元调解体系,建立全镇域覆盖的调解网络。

开展“无讼村”试点,组织民警、辅警扎实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引导居民群众知法、学法、守法、懂法。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上涌中心,实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一站式办理模式;建立“周二有约”工作机制,联合县法院、专职调解员开展调解和法律咨询。
真心的付出,换来的是丰硕的回报。2022年以来,上涌派出所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6起,实现了辖区零非访、零诉讼、零民转刑案件“三个零”目标。
滴水穿石
“小事情”赢得“大民心”
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去年2月,上涌派出所接到报案,云路村留守老人郑老伯丢失了6只公鸡。面对老人一脸的期盼,民警通过调取监控、走访了解,一个小时不到找到了错回邻居家禽舍的公鸡。

“小案大治安,小事大民心。”民警们时常这样提醒自己。工作中,民警深切体会到“破案不如预防效果好”的道理。他们发明了“禽舍报警器”,自掏腰包花钱购买了上千个简易的分离式报警器,上门安装在禽舍和农作物储存场所的大门上,只要盗贼打开门,报警器就自动报警。

同时,上涌派出所充分整合基层自治力量,建立警务室(警务联系点)17个,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警务模式,将平安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校园、村居,以点带面,创建“平安校园”“平安村居”,打通基层治安管理的“最后一厘米”。
2022年以来,全镇仅发生刑事案件2起,同比下降75%;立治安案件16起,同比下降12%。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县乡镇前列,多次获评“优秀平安乡镇”,7个村获评县级平安村、2个村获评四星级平安村。

“接待群众与办公办案不冲突,老百姓就是我们的邻居,让他们时常来走走,派出所就是他们的家。”上涌派出所民警说。
上涌派出所把接待室设在一楼,从早到晚,接待室的门始终开着,灯始终亮着,设备虽然简朴,但很热闹,不时有附近的群众或住处比较偏僻的村民来坐坐,他们烧水、泡茶,跟民警聊家常,就跟在自己家里似的。
此外,还向需要的群众发放了超过300把的房间钥匙,确保接待室24小时开放。时间一长,“一间接待室,三百把民心钥匙”的故事在上涌镇人尽皆知。同时,接待室也成为社情民意的汇集地。
水清至纯
“小力量”展现“大担当”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组队舞扬龙虎旗,是上涌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最热闹的民俗活动,村民们以此弘扬美德、激励奋进。

作为只有5名民警、5名协警的全市最小之一的派出所,上涌派出所深受启发,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为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着力锻造“四个铁一般”过硬队伍。
上涌派出所积极传承“上涌·山茶”地下交通站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把青春奉献在大山深处。

不断坚持、发展、创新“枫桥经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先后获评首届“德化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0年度全市派出所文化环境建设示范单位(市级),二级派出所的先进集体。

同时,民警们正确行使手中权力,时刻紧绷廉洁之弦,严守纪律红线、法律底线,注重小事小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队伍连续10年“零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