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宣判,法院判得好!
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宣判:家属索赔被驳回。
今年6月,江苏南通一位67岁老人在超市中购物挑选鸡蛋,并拿了两个鸡蛋放在裤子口袋中,结账时老人被工作人员拦下后不幸猝死。事发后,老人家属将超市告上法庭,请求按照50%的比例索赔38万余元。
12月16日,记者了解到,该案已于近日判决,崇川区法院认为超市员工拉住老人衣袖等行为并未超过合理限度范围,老人的死亡系其自身疾病发展所致,超市方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和基本的救助义务,判决驳回原告的请求。老人家属称,已提起上诉。超市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尊重法律判决。(12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这一备受关注的案件,终于宣判了。法院判得好!真正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老人拿了超市的东西,超市工作人员当然要将其拦下来。如果连这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那是否意味着,遇到小偷和窃贼,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其扬长而去,连句话都不敢说,以免声音大惊着了小偷造成严重后果呢?
至于拉住老人衣袖等行为,是将其拦下的必要手段。否则,老人装聋作哑,根本不搭理你,就是要走,你能耐他何?
当然,老人拿鸡蛋的行为,是故意偷东西,还是年龄大了脑子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得而知。但超市遇到此种情况,肯定得拦下他,将事情搞清楚。如果都跑去超市拿东西,被抓了就装糊涂,超市岂不要赔死?
此事曝光之初,很多网友都站在超市这一边,但不少人却还是心存疑虑,不知道案件会如何定性和处置。毕竟事涉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尊老爱幼”根深蒂固,甚至被无限扩大和滥用了——小孩子做了坏事,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能搪塞;老年人犯了错,也往往会拿“跟老年人较什么劲儿啊”来金蝉脱壳。
其实不然。年龄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并逃避惩罚的借口,不管是小孩子还是老年人,都要将自己的言行规范于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之内。近年来,提高未成年人起刑点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为老不尊”者也应付出应有代价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这无疑是社会观念的开放和进步。
案件宣判,家属索赔被驳回。法院的判决,不仅伸张了正义、保护了无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匡正和引导,体现了法律“惩恶扬善”的作用——让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属怵然而惊,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在面对特殊年龄的特殊群体的伤害的时候,无须再忍气吞声、投鼠忌器,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并采取行动保护自身的权益。
至于家属起诉索赔、一审判决后不服提起上诉,都是他们的法定权利,我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其后的判决是否会维持原判,我们不妨等等结果。其实这样也好,案件拖得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其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